產品技術展示
工程水利護坡項目
生態護坡,是綜合工程力學、土壤學、生態學和植物學等學科的基本知識對斜坡或者邊坡進行支護,形成由植物或工程和植物組成的綜合護坡系統的護坡技術。
開挖邊坡形成以后,通過種植植物,利用植物與巖、土體的相互作用(根系錨固作用)對邊坡表層進行防護、加固,使之既然滿足對邊坡表層穩定的要求,又能恢復被破壞的自然生態環境的護坡方式,是一種有效的護坡、固坡手段。
護坡磚的鋪設要求:
1、鋪設前,先對該工作層面四周混凝土條帶與面層反濾料間預留尺寸進行檢測復核,確保在水工磚鋪設后與條帶頂部為一平面。鋪設水工布,必須符合當地土質要求的反濾土工布。
2、水工磚鋪設時,應先從堤坡頂部條帶出開始,應從橫向和縱向兩個平面進行掛線,控制鋪設的平整度。
3、填縫及邊縫處理:鋪好磚塊后空隙內填滿級配碎石,可大大提高鋪面系統的穩定性。每個工作面鋪設完成后,與條帶間存在的不同縫隙(尤其是彎段坡面) ,若邊鋒尺寸≥1/2磚時,則用磚補修,再以1:1水泥砂漿填充收面;若邊縫<1/2磚時,則直接以1:1水泥砂漿填充收面即可。
4、植草:正常水面以上磚塊表層可以鋪設一層天然土壤然后種植適合當地氣候環境的花草。
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倡導者
建筑垃圾(CDW)是歐盟所產生的最重和最大量的廢棄物流中的一個。它占歐盟所有廢棄物的25%-30%。
材料:包括混凝土、磚、石膏、木材、玻璃、金屬、塑料、溶劑、石棉和挖掘的土壤;其中許多可以再循環利用。
在所有的建筑度料,僅15%的該物質在垃圾填埋場中處置,而剩余的85%被回收,并在進一步的應用中再利用或回收。
德國規定:混凝土廢料的填埋是遵循德國工業標準(DIN)和LAGA的規范監管下進行填埋;如不按規范監管禁止填理。
歐洲對于建筑垃圾的再次利用:
1、通過對建筑垃圾分級篩分、破碎、初級篩分出的黃土直接供給園林部門作為綠化用土;
2、建筑垃圾中的磚、石、混凝土資源化利用,直接破碎為可再生利用的粗細骨料代替天然砂石料制磚,生產建筑垃圾砌塊,標磚等各種墻體磚。
3、商混骨料銷往混凝土攪拌站、預拌砂漿站、道路結構基礎回填。
海綿城市建設推行者
近年來,我國大部分城市,如北京、杭州、廈門、武漢、深圳、延安和南昌等多個城市頻繁出現“城市看海"的內澇景象。此外,熱島效應、地下水枯竭,水環境污染、霧霾污染等城市病也隨之伴生對城鎮居民生活,造成了及其惡劣的影響,對經濟也造成嚴重的損失。伴隨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以城市排水和內澇為代表的水安全問題日益凸顯。
2014年4月,習近平在關于保障水安全重要講話中指出: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布局;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節約利用土地、水、能源資源;解決城市缺水問題,必須順應自然,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
大暴雨中的全國部分城市狀態
海綿城市概念
所謂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應對各種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降雨時通過吸水、蓄水、滲水、凈水,枯水期將蓄存的水"緩釋”并加以利用,從而補充地下水;在城市需要水時可以將儲存的雨水釋放利用,統籌完善降水、地表及地下水循環系統性,綜合協調給排水利用的各個環節,以應對長期復雜的自然、人工環境。
具體來說,建設海綿城市,就是充分發揮城市綠地、河湖水系,建設基礎設施透水系統等對雨水進行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綜合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技術措施,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海綿體",實施低影響城市開發建設,有效保護和修復城市水生態,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涵養城市水資源,復興城市水文化,構建協調有序的城市水循環系統。
收集過濾子系統
收集過濾子系統特點:
1、低成本高效率收集馬路雨水; 2、收集與過濾同步;3、將傳統“點式"排水改為“面式”排水。
海綿城市是深化城市排水和雨水利用工作的遞進,同時是引導城市注重建立低沖擊開發思維與體系的開端。
在我國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市科學規劃和合理建設是營造宜居環境的保障。通過與傳統城市比較,規劃防澇,可清晰把握當前我國城市排水(雨水)規劃中的經驗與不足,結合當前申報海綿城市的建設現狀與國外相關案例。
以城市排水(雨水)規劃為主體,進一步提升為城市開發理念轉型、內澇風險智慧管控、經濟有效利用、海綿體行業培育與建設模式路徑實踐等,勢必有助于回應國家創建海綿城市的目的。
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制磚流程